在現代要抓住消費者的注意力真的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,所以有所謂的注意力經濟。
前幾天上課談到注意力是可切割的,但是注意力的資源是非常有限的。看看以下的例子就非常清楚了。
This Blog is for me, a marketing thinker, to put down some marketing insights and theories on regular basis.
Friday, March 27, 2009
Tuesday, March 24, 2009
免費的廣告和顧客
大家都知道廠商會撥出廣告經費,在媒體做廣告讓消費者認識它、購買它的產品。而我們也都清楚,羊毛出在羊身上,廠商勢必將此費用轉嫁給消費者。
所以有人會問:為什麼消費者要付錢給廠商,做廣告給自己看?或者結論是:「買知名品牌的一部分價差,就是付錢給廣告商!」
我的第一個回答是:對!事實就是如此。但是你有更好的辦法嗎?
試想想物質充裕的現代,若沒有廣告存在,消費者是不是要付出更多的代價,去比較、搜尋不同廠牌的資訊,再來做購買決策?也許廣告是可以讓消費者更省事的一種辦法。
我的第二個回答可能比較討喜:如果你不買的話,錢根本不是你付的;而且還可以「免費」看到那麼多賞心悅目或好玩有趣的廣告,這豈不是賺到了?
其實大部分人都是免費看廣告的,這是件幸福的事。
而且而且,還有電視上演的許多連續劇、綜藝節目、新聞、電影,通通都是免費!哈哈。
我突然聯想到最近有一篇論文,Gupta和Mela教授談到免費顧客的價值。他們認為從事電子商務的許多網站,都忽略了免費顧客的真正價值。免費顧客所產生的直接和間接的網路效應,讓網站業者快速達到關鍵多數(critical mass),進而吸引更多的買家和賣家,讓此網站業者如拍賣網、人力網、線上遊戲,經由人氣的聚集,產生正向的良性循環。
雖然這篇文章所談的網路現象和廣告有本質上的些許差異,但是我認為只要是資訊財,免費顧客是難以避免的,而其重要性更是無庸置疑的。
參考資料:Gupta, Sunil and Carl F. Mela (2008), "What Is a Free Customer Worth? "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(Nov), p102-109.
所以有人會問:為什麼消費者要付錢給廠商,做廣告給自己看?或者結論是:「買知名品牌的一部分價差,就是付錢給廣告商!」
我的第一個回答是:對!事實就是如此。但是你有更好的辦法嗎?
試想想物質充裕的現代,若沒有廣告存在,消費者是不是要付出更多的代價,去比較、搜尋不同廠牌的資訊,再來做購買決策?也許廣告是可以讓消費者更省事的一種辦法。
我的第二個回答可能比較討喜:如果你不買的話,錢根本不是你付的;而且還可以「免費」看到那麼多賞心悅目或好玩有趣的廣告,這豈不是賺到了?
其實大部分人都是免費看廣告的,這是件幸福的事。
而且而且,還有電視上演的許多連續劇、綜藝節目、新聞、電影,通通都是免費!哈哈。
我突然聯想到最近有一篇論文,Gupta和Mela教授談到免費顧客的價值。他們認為從事電子商務的許多網站,都忽略了免費顧客的真正價值。免費顧客所產生的直接和間接的網路效應,讓網站業者快速達到關鍵多數(critical mass),進而吸引更多的買家和賣家,讓此網站業者如拍賣網、人力網、線上遊戲,經由人氣的聚集,產生正向的良性循環。
雖然這篇文章所談的網路現象和廣告有本質上的些許差異,但是我認為只要是資訊財,免費顧客是難以避免的,而其重要性更是無庸置疑的。
參考資料:Gupta, Sunil and Carl F. Mela (2008), "What Is a Free Customer Worth? "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(Nov), p102-109.
Friday, March 20, 2009
行銷隱喻學之「容器」
把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比喻為容器(container),似乎是比較難以想像。
不過,如同Zaltman教授所言,容器有兩種基本功能:它把事物包含進來,也將事物隔離在外。簡單的說,它區分內外,強調裡外有別。
不過,如同Zaltman教授所言,容器有兩種基本功能:它把事物包含進來,也將事物隔離在外。簡單的說,它區分內外,強調裡外有別。
- 劇院裡上演著異於日常生活的腳本,觀眾們融入其中,暫時忘卻戲院外日常瑣事煩憂。
- 夫妻購買房屋不單單只是為了找個硬殼子住,把危險排諸於外,更希望能營造出「家」的溫馨感覺。
- 生活也可以用容器來比擬,你的生活是充實還是空虛?甚麼樣的產品和體驗可以讓你人生更充實?
- 部落格本身是一個容器,它記載著部落客生活的點滴、想法,和種種的心情故事。
- 記憶也是一個容器。旅客會把度假比喻成一個裝滿愉快心情的體驗,當回到工作崗位上,還可以把這些愉悅的記憶,慢慢倒出來,細細品嚐
- 常有人說,社會是個大染缸,這也是個容器的比喻。我們生活的周遭、社區、公司、地方,包含著各種不同的人、事、物、文化,把我們染成跟他們同一色彩。
因此,容器的隱喻可以是實體的、心理的、社會的、文化的,端視於消費者如何定義其邊界和領域。
參考資料:Zaltman, Gerald and Lindsay H. Zaltman (2008), Marketing Metaphoria: What Deep Metaphors Reveal About the Minds of Consumers, Boston: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.
Monday, March 16, 2009
行銷隱喻學之「旅程」
人生經常被譬喻成一段旅程。這旅程可長可短,有歡喜有悲傷。旅程之中有驚奇、困難和挫折;也有無風無雨的順遂。
用旅程來比喻消費的經驗,也非常顯而易見。例如逛街購物,消費者尋尋覓覓,經常會有意外的發現,或者遍尋不著的遺憾,就像是旅行家漫長旅程的縮影。
我覺得消費者的旅程最特別的是,許多事物是消費者所無法掌控的,因此它是冒險的、有困難的、果實甜美的,當然也可能產生挫敗的。
當然,廠商所扮演的角色,應該就是帶領消費者克服挫敗危機。如果語言學習是個旅程,語言學習雜誌、補習班就像是這旅程的導航者,讓旅客覺得有所依靠。
一個有趣的觀點是,人們如何看待此旅程。試比較以下兩種說法:
用旅程來比喻消費的經驗,也非常顯而易見。例如逛街購物,消費者尋尋覓覓,經常會有意外的發現,或者遍尋不著的遺憾,就像是旅行家漫長旅程的縮影。
我覺得消費者的旅程最特別的是,許多事物是消費者所無法掌控的,因此它是冒險的、有困難的、果實甜美的,當然也可能產生挫敗的。
當然,廠商所扮演的角色,應該就是帶領消費者克服挫敗危機。如果語言學習是個旅程,語言學習雜誌、補習班就像是這旅程的導航者,讓旅客覺得有所依靠。
一個有趣的觀點是,人們如何看待此旅程。試比較以下兩種說法:
- 我已經很快地要到退休日子了
- 我退休的日子很快就要來臨了
這兩種觀點的差別在於人們處於主動或被動的角色。第一種說法的人,把退休當作是一個里程碑,主動地接近它,這類人通常較有計畫。而第二種說法的人,被動地接受退休的來臨,有不得不然的無奈。據說一家金融機構就依此做市場區隔,運用不同的訊息策略,接觸這兩種消費者。
參考資料:Zaltman, Gerald and Lindsay H. Zaltman (2008), Marketing Metaphoria: What Deep Metaphors Reveal About the Minds of Consumers, Boston: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.
Thursday, March 12, 2009
可行性分析和實證研究
最近,有位同學問我說,可不可以做個研究,是有關一家地方特色產業,探討要如何行銷才能夠成功。
我說,很好。但這家公司已經成功了嗎(或失敗了嗎)?
她說,還不知道,才剛開始推行。
我說,那這樣的研究算是一種可行性分析,而不是一份學術研究。
她說,那怎麼辦?
我說,如果沒有時間限制,它可以是一份學術研究,你就對他進行長期參與式的觀察,記錄他做過什麼事,後來成功或失敗,及其可能的原因,這樣會是一個很好的個案研究。這種研究是一種質性研究,不過通常要花較多的時間。
一般行銷或管理的研究,到目前為止還是以實證為主,主要的目的在於找出一些通則。此通則是需要經過驗證和檢驗的,所以通常會搜集大量的樣本和個案,找出成功(或失敗)的關鍵因素。
因此,還在進行中的個案,未知其成敗,充其量可以做一個可行性分析,而此研究的性質,是針對個案成敗,非提出通則,屬於實務上的行銷研究。研究者可針對特定問題找出可行方案,評估出最符合成本效益的行銷方案。實務上非常有用,卻不是學術研究。
當然,在行銷研究的過程,怎麼提出解決方案,在於研究者是否具備該產業市場行銷的知識,此知識就是通則。也就是說,過去相關產業成敗的一些法則,可以導引我們提出可參考的方案,進而依照該個案本身的情況,找出最佳的行銷計畫。
於是,我告訴她另外一個研究方向,「先找出通則」,如上所述,去蒐集相關產業的資料,透過實證的方式,找出關鍵成功因素,這才是學術研究。爾後,如果真希望對此個案有幫助,再應用這些關鍵因素,提供該個案行銷建議。
我說,很好。但這家公司已經成功了嗎(或失敗了嗎)?
她說,還不知道,才剛開始推行。
我說,那這樣的研究算是一種可行性分析,而不是一份學術研究。
她說,那怎麼辦?
我說,如果沒有時間限制,它可以是一份學術研究,你就對他進行長期參與式的觀察,記錄他做過什麼事,後來成功或失敗,及其可能的原因,這樣會是一個很好的個案研究。這種研究是一種質性研究,不過通常要花較多的時間。
一般行銷或管理的研究,到目前為止還是以實證為主,主要的目的在於找出一些通則。此通則是需要經過驗證和檢驗的,所以通常會搜集大量的樣本和個案,找出成功(或失敗)的關鍵因素。
因此,還在進行中的個案,未知其成敗,充其量可以做一個可行性分析,而此研究的性質,是針對個案成敗,非提出通則,屬於實務上的行銷研究。研究者可針對特定問題找出可行方案,評估出最符合成本效益的行銷方案。實務上非常有用,卻不是學術研究。
當然,在行銷研究的過程,怎麼提出解決方案,在於研究者是否具備該產業市場行銷的知識,此知識就是通則。也就是說,過去相關產業成敗的一些法則,可以導引我們提出可參考的方案,進而依照該個案本身的情況,找出最佳的行銷計畫。
於是,我告訴她另外一個研究方向,「先找出通則」,如上所述,去蒐集相關產業的資料,透過實證的方式,找出關鍵成功因素,這才是學術研究。爾後,如果真希望對此個案有幫助,再應用這些關鍵因素,提供該個案行銷建議。
Wednesday, March 4, 2009
生活的腳本=消費的腳本
消費者往往忽略了對產品的依賴性。
直到有一天,電腦壞了、網路斷線、停電、有線電視停播了,才頓時發現,生活的步調完全亂了。
原來,我們的生活每天都有固定的腳本,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,即使沒有寫下來,可預測性是很高的。
當工具壞了,一下子就不知所措、若有所失。才發現,人其實是很脆弱的,很多技能逐漸退化中,只因為便利的產品太好用了。像是走路、寫字、閱讀、翻譯...,還有思考。
往好的方面想,消費者可以將其有限的資源,運用在更有用的地方。
但真的是這樣嗎?
我們將省下的時間和精力做什麼?用在更有生產力的地方?還是享樂?
從觀察消費的方式,可以構築出現代人生活的面貌和活動的腳本。不知道這樣看不看得出景氣循環?
直到有一天,電腦壞了、網路斷線、停電、有線電視停播了,才頓時發現,生活的步調完全亂了。
原來,我們的生活每天都有固定的腳本,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,即使沒有寫下來,可預測性是很高的。
當工具壞了,一下子就不知所措、若有所失。才發現,人其實是很脆弱的,很多技能逐漸退化中,只因為便利的產品太好用了。像是走路、寫字、閱讀、翻譯...,還有思考。
往好的方面想,消費者可以將其有限的資源,運用在更有用的地方。
但真的是這樣嗎?
我們將省下的時間和精力做什麼?用在更有生產力的地方?還是享樂?
從觀察消費的方式,可以構築出現代人生活的面貌和活動的腳本。不知道這樣看不看得出景氣循環?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