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May 31, 2009

學校特色

最近學校評鑑,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:你們學校有什麼特色?

少子化的問題,超額老師的問題,是目前各級學校面臨的難題。我有許多學生是中小學老師,說他們的學校也都在發展特色。

但是,甚麼是特色?

他們說,像是開設體育班、音樂班或者一些才藝班。如此就可以吸引一些學生來就讀。

在課堂上我舉了個例子:
有一個高中畢業生去應徵工作,老闆問他說,你是哪所學校畢業的?
他說我是某某高中。
老闆說:沒聽過。
他說:我們學校很有名,我們的特色是棒球隊很強。
老闆說:那你跟棒球隊有甚麼關係?
他說:...嗯...,我很會加油!

我想發展一些特定的重點班次,對媒體曝光也許有好處,但是對一般學生、家長、未來的雇主,恐怕一點影響也沒有。

班上有位國中校長說,我在我們學校最強調的還是升學率,要留得住學生,沒有升學率,其他免談。

我沒辦法否定他的說法,很實際,不過評鑑委員大概不會覺得這是特色。

在行銷上最強調的是差異化,而且這個差異化的特色是顧客所重視的。

說穿了,在任何行業,顧客所重視的核心價值原則上不多。

如何在這有限的價值上,再作差異化?其實真的不容易。


Monday, May 11, 2009

心理會計之帳戶

理性的人會告訴你,金錢就是金錢,不管這一筆錢從哪裡來,用到哪裡去。

不過經驗告訴我們,輕鬆賺來的錢和辛苦賺來的錢是不一樣的,幸運獲得的意外之財比較容易花掉,辛苦賺來的錢對人們意義不同,會比較謹慎使用。這就是心理帳戶!意外之財帳戶vs.辛苦得財帳戶。雖然每一塊錢的效用是一樣的,但是我們會運用心理帳戶的機制,賦予其不同的意義和功能,也影響到如何花費每一塊錢。

買賣股票也存在心理帳戶的運作。每買一支股票,在我們的投資帳戶上,開了一個新的投資標的。大部分投資人,寧願把賺錢的股票賣掉,而不願意把虧錢的股票停損賣出。到最後滿手都是虧錢的股票,為什麼?原來人們總是損失趨避的,賣出虧錢的股票,表示將這支股票的帳戶作結束的動作,然而虧損是令人難以忍受的,加上投資市場瞬息萬變,寧可對未來保有一絲希望,往往不願意以虧損做為終結。

心理帳戶也幫助我們做控制。假若你已經在這個月花了一大筆錢買許多書籍,在逛街時,你發現某家書店正在作促銷,書和文具用品都是打六折,結果恐怕你會比較傾向買文具用品。這往往不是因為書比較沒有吸引力,而是因為這個月的書錢已經用完了,你會把錢用在別處。

Thaler教授的文章有這樣的一個例子:
假設你在期貨市場買了一箱1982年的Bordeaux名酒,一瓶20塊美金,目前拍賣市場交易價一瓶75元美金。今天你決定要喝掉一瓶Bordeaux。請問你喝掉這瓶酒的成本是?
  1. $0,
  2. $20,
  3. $20 加利息,
  4. $75,
  5. -$55 (也就是倒賺55元)
一半以上(55%)的人,選擇1或5。只有20%的人(而且大都是學經濟的)選擇4,這個答案考慮機會成本,是正確的答案。

也就是說,多數人認為在購買的時候是一項投資,但是在享用美酒的時候,不但免費甚至還賺錢!

資料來源:Thaler, Richard H. (1999) "Mental Accountng Matters."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12(3), 183-206.

Sunday, May 10, 2009

驅動顧客價值的廠商間關係因素

關係行銷研究的重要議題,乃將廠商所提供的產品服務的價值,延伸到買賣雙方的關係,認為在交易過程中所發展的關係,對於雙方合作有長遠的影響。

去年(2008)Journal of Marketing的Harold H. Maynard最佳論文獎,Palmatier教授提出三個主要提升顧客價值的關係驅動因素:
  1. 關係品質(relationship quality):此構念是一項較抽象化的概念,包含信任(trust)、承諾(commitment)、互惠規範(reciprocity norms)和交換效率(exchange efficiency),其中所指的就是雙方關係的連結(ties)。
  2. 聯繫密度(contact density):與合作夥伴聯繫對象的多寡。從網絡理論來看,網絡越綿密,訊息傳遞越快速,網絡成員對於彼此越瞭解,因此有助於增加顧客價值。
  3. 聯繫權威(contact authority):聯繫對象所擁有的決策能力,此決策能力可能來自職位、專業、資源等等。因此,賣方所接觸對象的權責越大,在其他相同狀況下,越能增加買方的購買價值。

在上述這三個因素中,關係品質也作為聯繫密度和聯繫權威對於顧客價值影響的調節變數。也就是,在關係品質較佳的情況下,聯繫密度和權威對於顧客價值的正向影響較為顯著。

除了這三個因素外,他還考慮到三個調節變數:服務內容比例、員工離職率、接洽困難度。

這篇文章運用了成對樣本,以及HLM的分析方法。還蠻值得參考吧!


資料來源:Palmatier, Robert W. (2008), "Interfirm Relational Drivers of Customer Value," Journal of Marketing, Vol. 72 (July), 76–89.

Tuesday, May 5, 2009

心理會計之快樂框架效果








心理會計(mental accounting)一詞是行為財務學(behavioral finance)開山宗師Richard Thaler教授所提出來的。根據定義,「心理會計是一種人們與家庭整理、評估、紀錄財務活動的認知運作法則。」其中的運作法則,談論到許多人們對於金錢運用的心理因素,往往和經濟法則中的理性相差甚大。其中有個有趣的論點是「快樂框架(Hedonic framing)原則」。



其理論根據是得自於Tversky和Kahneman教授prospect theory的價值函數。如右上圖,橫軸是獲得(gains)與損失(losses),可能是金錢也可能是其他事物。縱軸是效用值,比較通俗的講法是快樂或痛苦的感受。消費者依照某一參照點(reference point),也就是圖中的原點,產生獲得或損失的狀況,此狀況會造成消費者不同的效用值。如果消費者獲得A元,其所產生的效用值(快樂)為V1;反之消費者損失A元,其效用值(痛苦)為-V3。
圖中的價值函數有兩項特性:
  1. 在獲得的情況下,效用值的增量隨獲得增加而遞減,也就是效用遞減的現象。在損失的情況下,當損失增加(向左),痛苦的增量也會遞減。


  2. 損失區域效用函數的斜率大於獲得區域的效用函數,所以V3>V1。因此,人是損失趨避的(loss aversion),損失金錢的痛苦大於獲得同樣金錢的快樂。
Thaler教授認為人們如果要得到快樂,應該要遵循以下四個原則:
  1. 應該將兩件獲得的事分開來看,可以獲得比較高的效用;例如某人在兩次不同情況下各獲得A元,他應該分開來看待,所獲得的效用會是V1+V1;如果他把它看成2A元的收穫,效用值只有V2。從圖中可以看出V2<2v1。
  2. 如果遇到兩件損失(-A)的事,要合起來看待,所產生的痛苦會比較小。同理,分開來看的效用值是-V3+(-V3)=-2V3;而合起來看是-V4。
  3. 如果消費者遭遇一件大獲得(2A)和一件小損失(-A),應該把這兩件是合起來看。道理是:V1 > V2-V3。
  4. 假若某人遇到一件小獲得(A)和一件大損失(-2A),則應該把這兩件事情分開來看,因為V1-V4 < -V3。這英文叫silver lining,雖然烏雲密布但仍可看到曙光乍現。

近來,百貨量販經常推出買5000送500的活動,就是符合第四項原則。對消費者而言花費5000元是項損失,500元是獲得,這樣的活動,會比直接打九折4500元,讓消費者在心理上快樂一些。


資料來源:Thaler, Richard H. (1999) "Mental Accountng Matters."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12(3), 183-20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