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謂善因行銷,顧名思義,就是廠商將慈善活動與其商品共同行銷的一種手法。例如許多信用卡發卡銀行和慈善團體合作的勸募活動,讓消費者刷卡消費的同時,也能夠捐款給慈善機構。
一般認為,這樣的行銷活動創造雙贏,也就是廠商和慈善機構皆能各取所需。根據Wiki引述IEG機構的研究,美國廠商在這方面的贊助金額,在2005年花了11.1億美金,到了2006年是13.4億美金,而且預期還是有相當幅度的成長。
那麼,消費者是如何看待呢?
在Bloom(2006)等人的研究中,發現廠商以善因為名所發起的行銷活動,確實讓消費者對品牌的評價有正面的助益。而且其效果比廠商贊助其他的商業活動來得好很多。
一般在探討廠商贊助商業活動時,都引用一個「形象與活動配適理論」。意思是說:當品牌形象與贊助活動相近,例如自行車廠商巨大或美利達贊助環法公開賽,配適度越高則效果會越佳。
有趣的是,這個理論在善因行銷所得到的結論是相反的。雖然他們做的統計分析並不顯著,但是可以看出,當品牌形象與善因活動的配適度高時,反而比配適度較低的活動,效果比較差。
我把這個結果告訴一位同事,結果他給了我一個理所當然的表情。當然是如此!廠商以善因為名去贊助跟他產品相近的活動,消費者會認為廠商還是在圖利自己;如果去從事與自身產業不相關的慈善活動,消費者會覺得廠商真的在做善事。
原來我們看了半天的研究報告,自以為是天大的發現,其實只是常識而已。
資料來源:Bloom, Paul N., Steve Hoeffler, Kevin Lane Keller, and Carlos E. Basurto Meza (2006), "How Social-Cause Marketing Affects Consumer Perceptions,"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, VOL.47 NO.2, 49-55.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