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星期和同學討論一個書店的個案,探討如果現在要開始經營一家書店,到底要怎麼做?
我覺得這個關鍵在於到底書店可以提供甚麼價值,這個價值在現今的環境中是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?除此之外,創業家還可以創造甚麼樣的價值?
在遠古,人類學會結繩紀事、圖像雕刻,開始將智慧透過語言以外的方式,流傳給後代。而後,文字的發明,是人類智慧跨越時空累積的開始。印刷術更開啟了書籍大量散佈和傳播的時代,使得知識可以更普及、更便宜取得。儘管如此,在古代讀書仍然是件奢侈的事。
雖然在西方世界,出版商和書店的經營早在16世紀就開始了,但礙於當權者對於出版的限制,圖書的買賣是非常有限的。書店和出版的企業化和集團化也僅只是近數十年來的事。
我們印象中的書店,從早期小報攤、社區書店,光華商場的二手書店,到金石堂、新學友連鎖書店,到現今大型的誠品書店,乃至網路書店如Amazon、博客來。書店的經營型態一直不斷的在演化,甚至連超商、量販店也賣書。但有趣的是,這些書店都還存在著,即使是學校附近的圖書文具店,也依舊生意興旺。
在上個月的文章有提到Gilmore and Pine所提到的經濟價值進展理論,當商品普及後,服務變得重要;當服務變得普及後,顧客體驗就能提高價值;而當體驗價值已被視為理所當然時,轉變顧客的內心就能提供更高一層的價值。如此看來,誠品書店已實踐體驗價值的經營模式,然而再接下來呢?是不是可以創造出一種書店的經營型態能夠改變讀者的心?
我想這需要用不同的思維來營造書和人之間的關係,同時這樣的經營方式又必須能夠滿足經營者基本的營運需求(也就是成本考量)。所以不需要太驚訝以後賣書的地方不像賣書,因為即便消費者對於書的需求是一樣的,書本販售的方式是可以改變的。
當然,我不期待所有的書店都會是一個樣子,那不是太無趣了嗎?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