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費者在潛意識或顯意識上都會產生平衡的概念,在不平衡的時候保持平衡,甚至在平衡的時候追求不平衡。平衡的概念是流動的,不是靜止的狀態。
人是善變的,不甘於保持現狀,但是又很無奈地希望保存一些秩序和規律。就像中餐吃膩了吃西餐,肉吃多了就覺得要吃菜平衡一下;或者在自覺飲食均衡時,吃一點垃圾食物滿足一下口腹之慾。
同時人們也面臨許多不同選擇,工作和娛樂、事業和家庭、冰淇淋和瘦身,樣樣都想得到卻難面面俱到。所以,平衡似乎是一個待解的難題,也給予廠商諸多機會。
根據Zaltman的發現,他們提出四種平衡隱喻:
- 生理平衡(physical balance): 均衡的營養、飲食、健康。對現代人來講,健康、休閒、養身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產業。
- 情感平衡(emotional balance):指心靈、情緒上的平衡與寧靜。哈雷機車的騎士認為騎乘在哈雷上,是一種心情的放鬆和愉悅,可拋開日常生活的面貌重新肯定自我,這是一種精神的撫慰。
- 社交平衡(social balance):維持與他人的平衡、互惠關係。送禮物、回饋的過程,是基於互惠的心態。對象可以是親朋好友,也可以是廠商。
- 道德平衡(moral balance):人們相信公平正義,終有報應;也認為廠商應該善盡社會責任,以回報其取之於社會的資源。
最近又重新翻起Stephen Covey的「第八個習慣」。它裡面寫道追求成長的四個面向:生理(body/physical)、心智(mind/mental)、情感(heart/emotional)、心靈(spirit/spiritual)。看起來,平衡隱喻可以再補上心智的平衡,也就是消費者對於知識、理智的均衡。
參考資料:Zaltman, Gerald and Lindsay H. Zaltman (2008), Marketing Metaphoria: What Deep Metaphors Reveal About the Minds of Consumers, Boston: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.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