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January 16, 2009

教育行銷和學店

在現今少子化的情況下,從幼兒園到大學在招生方面似乎都受到一些影響。於是,許多學校也開始在談行銷,希望能夠在招生上有所幫助。

這樣的趨勢,學校的經營和開店其實也沒甚麼不一樣了。想想以前我們還常常貶低一些學校,稱呼它們「學店」。原來現在處處是學店。

其實開店、作生意沒甚麼不好,要看的是做甚麼樣的生意。

和一般的觀點不一樣,我總覺得,從行銷的觀點來看,大學的產品不應僅只是科系、教學內容或課程,它的產品應該是「學生」,它的客戶不是學生,而是社會機構。

重要的是,學校如何因材施教,把學生雕塑成甚麼樣的人才,滿足各行各業的需要。

不過,恐怕很多學校等不到那麼久吧!

而且,很多學校也不清楚社會要的是甚麼人才吧?

Wednesday, January 7, 2009

做研究還是做民調?


最近,有學生做了一個研究,讓我感覺需要把這件事情拿出來討論。

他做的題目是「電子商務關鍵成功因素」的研究。其實這個研究題目已經做得太多了,似乎沒有必要再做。不過這不是重點。

重點是,他設計問卷發給網路賣家,直接問了20個題目,請答卷者填寫重要程度。最後,統計分析出來,「果然」找出比較重要的因素。

問題是,問卷整理出來較重要的因素,真的是成功關鍵因素嗎?

其實,這充其量只是個民意調查結果!

民調結果和事實究竟有多大的差距,我不清楚。不過可確定的是,這樣的結果只是一種意見的陳述。

就像我們想知道如何可以在多益英文檢定考高分,這件事可以發問卷給所有考生用表決來決定嗎?



Monday, January 5, 2009

很久很久以前


幾年前一位廣告界的朋友介紹我一本很棒的書,中文書名是「很久很久以前:以神話原型打造深植人心的品牌」,原文書名是"The hero and the outlaw : building extraordinary brands through the power of archetypes"。它的中文書名常常會讓人產生誤解,曾經在書店裡看到被擺在文學神話類的書架上。其實這是一本談論品牌人格的書,很可惜已經絕版了。

這本書特別的地方在於引用精神分析學家榮格(Jung)的原型(archetype)概念,來探索品牌所營造的意義,這些原型代表著人們基本的、心理底層的動機與渴望。如果品牌能夠塑造出特定原型所象徵的意義和特質,則此品牌便能在消費者心目中活起來。

從人們的基本需求來看,可粗略從兩個構面來看,第一個構面是歸屬vs.獨立,第二個構面是穩定vs.征服。每個人在這兩個構面都有不同的傾向,視個人特質而定。有些人追求獨立、自主,有些人比較需要與朋友和親人互動;有些人尋找穩定的生活和環境,有些人則喜歡享受冒險、征服的快感。但這並不表示,追求歸屬感的人們,從來沒想過獨立自主的生活;整天衝鋒陷陣的人,還是會期盼有個溫暖的港口。

根據此需求,作者發展出12個品牌原型,光看名稱就很有趣:
  • 追求獨立自在,嚮往天堂的是:天真者(innocent)、探險家(explorer)、智者(sage)
  • 征服的需求在意於刻劃出存在痕跡的是:英雄(hero)、亡命之徒(outlaw)、魔法師(magician)
  • 渴望歸屬感,不希望有人是孤獨的是:凡夫俗子(regular guy/ gal)、情人(lover)、弄臣(jester)
  • 立下秩序,尋求穩定的是:照顧者(caregiver)、創造者(creator)、統治者(ruler)
作者主張各種品牌所創造出來的意義或形象,應該要從此12種原型中擇一,選擇最符合自己和市場的原型,因為此原型是人類心靈中深刻固著的模式,呼應人們心裡深處的渴望。例如;
  • 星巴克:探險家
  • Nike:英雄
  • Master card:魔法師
  • Chanel:情人
  • Campbell soup:照顧者
  • 可口可樂:天真者
所以,唯有維持鮮明的原型色彩,營造品牌獨特個性,才能夠創造高水準品牌權益(brand equity)。

Saturday, January 3, 2009

預測明日之星

如果有辦法能夠預測誰是明日之星,許多唱片公司就不需要投資在那麼多的「一片」歌星,出版商也不需要為許多毫無潛力的作家出版那麼多書。只要獨具慧眼,就可以名利雙收。

問題是這件事是做不到的。


以流行音樂市場為例,你應該和我有同感,那就是常常覺得某位歌星或歌曲應該會紅,但是就是紅不起來;而在市場上有些大紅的歌星或歌曲,會讓你覺得莫名其妙。

當然,你我可能都不是專家,但是即使是所謂的市場專家,在尋找市場上所謂千里馬的過程中,經常還是會看走眼。

在2006年的科學雜誌有一篇研究, 是Salganik, Dodds, and Watts三位學者所發表的文章,他們認為文化產品(例如音樂、戲劇、電影、書籍等)會紅的原因不單單是該產品的品質而已,作品之所以會暢銷還受到社會集體行為的影響,也就是消費者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。

他們架設一個音樂下載網站(該網站已關閉,可參考他們的研究網站),提供一些不知名的地下樂團的歌曲。這個實驗操弄兩種情境:
  • 第一種情境(獨立情境)是上網者從網站上看到樂團名稱和歌曲名稱,然後決定是否下載,在聆聽歌曲時,對此歌曲進行評分。
  • 另一種情境(社會影響情境)是,上網者可以看到每首歌被其他會員下載的次數,也可以決定是否觀察其他人的評分。在社會影響情境中,上網者被隨機指派到8個網站中的其中一個,此8個網站除了會員不同外,歌曲內容完全一樣。
在此實驗中,創造了9個不同的世界,或小型社會。除了獨立情境外,八個社會影響情境所累積的下載次數和評分,完全由其組成成員所累積。此實驗總共有14,341位成員參與,樣本夠大了吧!

在上網者可以看到其他人下載的情境下,48首歌當中,最熱門和最冷門歌曲的下載比例差距,相差較大。這代表的意義是,當有社會線索時,每首歌被下載的次數較不平均,這可能是因為受到他人的影響。

再分析8個社會影響情境的網站,發現每首歌在不同網站被下載的比例,有顯著的不同。也就是說,各網站的熱門和冷門的歌曲大不相同。

比較可以確定的是,熱門的歌曲不會太難聽,冷門的歌曲好聽不到哪去。但是,好聽歌曲的排名可能是第一名,也可能排在中間,實在難以預測。

這樣的結果有點意外吧!如果你是音樂製作人,該如何是好呢?


參考文獻:Salganik, Matthew J., Peter S. Dodds, and Duncan J. Watts. 2006. “Experimental study of inequality and unpredictability in an artifical cultural market.” Science, 311:854-856.